对医疗影像创业玩家而言,拿下AI战役,这三个招包成
在我国,医疗影像医生的供需严重不平衡。放射科医生每天需要看上万张CT,有时为了检验肿瘤早期症状,一位病人甚至需要拍200张以上CT,即使每张只需要看3秒,也需要至少10分钟看完。据调查,有超过50%的放射科医生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,其中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20.6%。此外,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为30%,而放射科医生数量的年增长率仅为4.1%。
在这种条件下,医生的时间和精力就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。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,如果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医学影像,并将影像与医学文本记录进行交叉对比,就能大幅度地提高筛查效率,同时也能够降低医学诊断失误率,帮助医生进行精准诊断。
那么医疗影像市场空间有多大?对于AI创业者来说进入这条赛道是否合适?据亿欧调查,在我国医疗影像检测的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10%,国金证券报告显示,目前国内影像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,省会城市的影像中心规模为250-300亿,县级市影像中心规模为300亿。按照我国过去5年的医疗整体支出,到2020年,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至8000亿左右。
市场体量足够大,剩下的就是生存问题。目前我国的医疗影像公司中有60%处于A轮融资之前的阶段,这些公司在面对IBM沃森、阿里健康等一些列猛虎的时候,该如何夺下高地?亿欧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得出:对于对医疗影像创业玩家而言,拿下AI战役,需要从数据、临床应用、商业模式这三方面入手。
- 数据
将人工智能引入医疗领域,遇到的第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。数据不足的人工智能就等于人工智障,想要在AI+医疗这条赛道站住脚,数据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。然而,即便我国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多年的医疗经验积累,想要获取这些数据也是相当不易。
首先,出于利益以及对患者隐私的考量,医疗机构绝不会将这些“机密”随随便便对外界开放。
其次,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,各机构医疗水准也高低不一。即便与医疗机构达成协议,共享了数据,那么这些数据的安全性、准确性以及完备性也值得深思。
第三,医疗行业本身具有很高的技术壁垒,疾病种类纷繁复杂,产生机理不尽相同,纯粹的AI技术人员很难符合应有的医疗水准。
数据方面的难点除了来源,还有包括处理。从目前的影像数据挖掘技术来说,原始影像暂时还不能直接用于影像数据挖掘分析,必须进行预处理,从而生成可用于高层次挖掘的影像特征库,其中影像数据挖掘的一般流程通常包括影像的存储、影像的预处理、影像的搜索、影像的挖掘和展示等步骤。
技术门槛高,数据来源少,AI创业公司刚一出生就会感受到满满的“恶意”。为了解决AI创业公司资源紧缺的问题,亿欧12月14日将举办AI产业应用峰会,有同行,有产业链上下游,来这里解决你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吧。
- 临床应用
据了解,目前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经达到139家,尤其是近三年,企业数量增长的十分迅速,而这些刚入局的初级玩家们,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扎根应用层。不难理解,相较于基础层需要大量的算法,费时费力还难以看到回报,变现能力强的应用层当然应该受到追捧。然而,这些看似智能的“助手们”却一度被医生们认为是“智障”。故障频出、帮倒忙、患者不信任……诸多原因让医生们对智慧医疗望而却步。
如何将技术配置到合适的场景?如何让AI产品真正走进医院成为医生的辅助?推想科技创始人陈宽在亿欧此前的采访中表示:“医疗圈是个相对保守的圈子,医生更信任彼此间的口口相传,在这个圈子里,做得好和不好都会被宣传开。”安全和质量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钥匙。
- 商业模式
短期来看,目前AI+医疗影像的商业模式一定是To B。这方面业务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?技术?95%的准确率与90%的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医院最为关心的,也很难去验证。医院最在乎的是相关方的利益和安全性,所以在竞争初期,渠道为王。
从长期来看,To C也有很大的商业机会。就目前来说,病人想要获取病历资料很难,但是获取影像资料确是很容易的,问题在于病人拿到片子后不知道要向谁“请教”。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,如果摄片机构的诊断服务不能使病人满意,病人可以自由选择AI医疗商的产品进行服务。一个AI技术服务公司,不需要以自建影像中心为核心的闭环,就像不是所有的电商都需要自建物流。同样,第三方影响提供商,也不需要自己组建一支医疗团队。
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,应该选择哪种方式进入战局?哪条赛道的竞争者最多?12月14日,来亿欧AI产业应用峰会,在这里有同行、投资人以及更多AI+医疗从业者共同探讨。